物理教学总结(实用3篇)
半个学期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关注各类新闻报道,及时了解时事。在工作中,我秉持一贯的任劳任怨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将教学视为自己的职责。我与同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对学生则关爱有加,同时严格要求。这一切行动的根源在于我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社会满意的优秀教师。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还负责初二物理的第二课堂教学。这个第二课堂主要组织对物理有浓厚兴趣且成绩较好的几名学生参加电子制作竞赛,并在每年的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班级管理方面,各班级有各自的特点和问题,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上仍有不足,特别是在课堂气氛和管理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弥补差距上还有待提升。教育事业是一份良心的工作。经过两个学期的工作,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将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过多的计较只会成为障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进步,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为平山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高一物理教学工作总结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过渡,本文将探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 正视初高中物理教学差异,搭建认知桥梁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注重直观形象,内容浅显易懂,侧重于生活现象的解释,多采用“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建立模型、逻辑推理等方式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教材语言严谨简练,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针对这种差异,高一物理教师应认真研读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降低台阶,循序渐进。 将高中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有机衔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避免知识断层。例如,在讲解“受力分析”时,可以先复习初中已学的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再逐步引入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三要素等更深层次的概念。
注重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在引入抽象概念和规律时,尽量借助实验、图像、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感*认识,并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加强引导,培养抽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 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原则,深化知识理解
高一物理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基础,逐步扩展和深化,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例如,对于“受力分析”这一难点,可以分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在学习完三种基本力的*质后,先介绍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
第二阶段: 在学习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将其应用于受力分析,引导学生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
第三阶段: 在学习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
通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逐步提高。
三、 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深挖概念内涵和外延。 引导学生从定义、公式、图像、实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阐明规律的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
注重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例如,将“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概念和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 结语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采取有效的衔接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过渡,为他们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理知识点总结3
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采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是:红、黄、蓝。
上一篇:高一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下一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