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运用该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强调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应用,以及其在几何背景下的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具体应用。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 教师请一位学生讲述《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 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偶尔补充。
教师归纳: 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态度,避免忘却前期学习成果,进而引出上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了多项式乘法。
教师激发: 教师激励学生保持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巩固和扩展。
计算练习:
计算(
x
+
2
)
(
x
−
2
)
(x+2)(x-2)(x+2)(x−2)和(
1
+
3
a
)
(
1
−
3
a
)
(1+3a)(1-3a)(1+3a)(1−3a)。
计算(
x
+
5
y
)
(
x
−
5
y
)
(x+5y)(x-5y)(x+5y)(x−5y)和(
y
+
3
z
)
(
y
−
3
z
)
(y+3z)(y-3z)(y+3z)(y−3z)。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得出以下结果:
(
x
+
2
)
(
x
−
2
)
=
x
2
−
4
(x+2)(x-2) = x^2 - 4(x+2)(x−2)=x2−4
(
1
+
3
a
)
(
1
−
3
a
)
=
1
−
9
a
2
(1+3a)(1-3a) = 1 - 9a^2(1+3a)(1−3a)=1−9a2
(
x
+
5
y
)
(
x
−
5
y
)
=
x
2
−
25
y
2
(x+5y)(x-5y) = x^2 - 25y^2(x+5y)(x−5y)=x2−25y2
(
y
+
3
z
)
(
y
−
3
z
)
=
y
2
−
9
z
2
(y+3z)(y-3z) = y^2 - 9z^2(y+3z)(y−3z)=y2−9z2
教师活动: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并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寻找规律。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故事启发下,通过实际计算多项式乘法,逐步领悟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及其几何意义,同时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数学探索的兴趣。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理解和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理解加权平均数,并能用它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异和应用场景。
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例如,某公司招聘的综合考核成绩,以数学、语文、外语成绩按比例加权平均。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例如,在序列 3, 2, 3, 5, 3, 4 中,众数是3。
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平均数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但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计算过程较复杂。
中位数的计算相对简单,且对极端值不敏感,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信息。
众数简单易求,对极端值不敏感,但在数据波动较大时表现不稳定。
3.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简单平均,适用于权重相同的情况。加权平均数考虑不同数据项的权重,是算术平均数的一种扩展形式。
4. 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应用。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求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学生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理解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八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主题: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趣场景中的数字问题和行程问题,同时归纳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同时通过成功解决问题来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过程与方法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 (5分钟)
通过填空题复习学生对代数表达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a
aa,十位数字是b
bb,用代数式表示为10
b
+
a
10b + a10b+a;若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10
a
+
b
10a + b10a+b。
一个两位数,个位数为c
cc,十位数为d
dd,如果在它们之间添上一个0,得到一个三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100
d
+
10
c
100d + 10c100d+10c。
有两个两位数x
y
xyxy和p
q
pqpq,如果将x
xx放在y
yy的左边,得到一个四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1000
x
+
10
y
+
p
q
1000x + 10y + pq1000x+10y+pq;将x
xx放在y
yy的右边,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1000
y
+
10
p
+
q
1000y + 10p + q1000y+10p+q。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10分钟)
以一个实际的行程问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
小明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小明在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显示了小明每隔1小时看到的里程情况。学生需要推断小明在特定时间点看到的里程数。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 (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例如:
例1:两个两位数的和是68,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两位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两位数,也得到一个四位数。已知前一个四位数比后一个四位数大2178,求这两个两位数。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尝试解决问题,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10分钟)
学生*解决以下练习问题,然后与全班交流讨论:
练习:
一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3倍,结果是23;这个两位数除以它的各位数字之和,商是5,余数是1。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一个两位数是另一个两位数的3倍,如果把这个两位数放在另一个两位数的左边与放在右边所得的数之和为8484。求这个两位数。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5分钟)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作业内容为习题7.6,根据学生的水平分为A组、B组和C组,以巩固和拓展他们在方程组应用方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视频播放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学会用图表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会用图表分析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