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案(通用2篇)
题目:《望庐山瀑布》课堂观摩笔记
这节由林伟芳老师主持的示范课《望庐山瀑布》是我在握山小学参与的首个公开课,我对此课程格外认真。林老师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课题,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下来,她介绍了诗人李白,让我们像李白的小知音一样,分享和讨论他的诗作。这种课前准备不仅培养了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我们表达的技巧,这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适合,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后,林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我们通过视觉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美,深刻体验到了诗歌《望庐山瀑布》所描绘的美景。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能够边听配乐边朗读诗歌,仿佛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景象之中。这一“创设情境,引入诗境”的环节,显示出林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精心安排。我还发现,林老师为了备课,制作课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在周末也不休息,这让我作为一名新老师深感动容。
《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真正读出其磅礴气势,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感情。尽管林老师体态略显瘦弱,但当她带领我们朗诵这首古诗时,她率先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令我十分敬佩。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之前对这首诗的教法和教学目标并不明确。但通过查阅资料和比较研究,我发现林老师在逐句朗读和分析方面做得非常出*。例如,她在处理每句诗中的重读时,表现得十分自如。第一句“生”字生动地描绘了云雾在阳光下的升腾,以及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第二句中的“遥”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远眺的视角,“挂”字则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中的景象。这些句子的朗读充满了赞赏之情,读起来舒缓流畅。而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则通过略带夸张的语气,强劲有力地朗读出来,“三千尺”这一部分更是读得拖长,声音响亮。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重读的“疑”字和整句慢下来的速度,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遐想与回味。这种反复朗读和感悟诗境的方式,使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热爱。
最后一个环节让我有些困惑,但整节课让我收获颇丰。如果有机会能进一步与他人交流探讨,将会更加理想。
张秀萍
望庐山瀑布 教案2
教学目标:
熟悉并认读生字:“庐、炉、紫、遥、川、疑”。
能够背诵并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在诗歌背诵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和掌握。
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深入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从诗歌中深入感悟和理解其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诗歌文本、教学板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前几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的《瀑布》,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有关瀑布的古诗,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板书诗名:望庐山瀑布(李白)
全班齐读诗名。
二、初读古诗:
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准确读音和通顺句子。
指出生字:庐、炉、紫、遥、川、疑。
使用生字卡片进行指认和解释。
重复朗读古诗,确保正确的发音和理解。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进行集体评议。
三、自读自悟: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学生讨论:读完这首诗,你们对诗中表达的意境有了什么理解?有什么疑惑需要解答?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描绘的景象。
小组汇报,老师进行适时解释。
重点词句解析:
香庐:指庐山的香炉峰,形状如同香炉,由于瀑布的水雾和阳光的照射,香炉峰顶上常常笼罩着紫*的烟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远处看,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前面的河流上。
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从高峻的山崖上直冲而下,形势陡峭,水流急速。
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语言形容瀑布如同银河从天空中倾泻而下。
四、回归整体,引导背诵:
鼓励学生背诵整首诗歌。
讨论诗人通过《望庐山瀑布》表达的情感和景象。
邀请学生分享对庐山瀑布的感受和印象。
五、拓展延伸:
书写一则庐山旅游的广告语。
画出你心中的庐山景*。
寻找其他与庐山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
板书: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